自去年 (2020) Covid-19 疫情爆發後,「手譯員」的工作方法與意義持續受到關注與討論,他們為了資訊平權的落實,將口語轉譯為聾人與聽障者*的溝通語言——手語。
在台灣,聾人長期以來主要透過「台灣手語」進行溝通。台灣手語是一種結合肢體動作與臉部表情來傳達意義與思維邏輯的視覺語言,並且有其自成一格的語彙與語法結構。2019 年《國家語言發展法》頒布,肯認台灣手語為國家語言一支,亟需正視其所面臨之傳承危機;甚至手語作為語言,其所承載的「聾人文化」也需要被同等重視。
九月的人權星期三剛好在第四屆國際手語日的前一天,人約盟邀請到中華民國聾人協會常務理事牛暄文、國際聽障運動總會前主席陳康與莉娜手語工作坊聾人老師張雅智,跟大家分享討論台灣手語的現下處境與傳承困難,例如聾人擔任「台灣手語」老師的優勢與挑戰為何?台灣手語所蘊含的聾人文化,如何建構聾人與聽障者的自我認同?又如何進一步成就聾人/聽障者、台灣手語與聾人文化的自我發展及實現,甚至接軌國際讓世界看見台灣?
人權星期三@障礙專題I:翩然成畫的台灣手語
時間:2021 年 9 月 22 日 19:00-21:30
地點:臺北市身心障礙服務中心一樓多功能活動區(地址:台北市中山區長安西路5巷2號。近捷運中山站)
報名連結:https://neti.cc/VgegWyW
主持:
黃嵩立|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召集人
講者:(依筆畫排序)
牛暄文|中華民國聾人協會常務理事
陳 康|國際聽障運動總會前主席
張雅智|莉娜手語工作坊聾人老師
<防疫規範>
1. 為配合臺北市身心障礙服務中心防疫期間場館使用規範 (場館公告),扣除講者與工作人員,本講座將開放 18 個名額供民眾報名參加。報名完成者敬請把握出席機會,若無法出席也請盡早告知以利候補作業進行。
2. 本講座採實聯制,
*聽覺障礙族群內部存在多元差異,並非所有聽覺障礙者的自我認同皆為聾人。本場講座相關文案多用「聾人」稱之,乃以文化復振為基礎,參考《背離親緣》中「『聾人』(Deaf,字首大寫)指的是一種文化」之說明而選用。在討論與思考此議題時,仍需留心聽覺障礙族群的內部差異及個人自我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