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國際消除種除歧視日與台灣ICERD國家報告初次國際審查

2024國際消除種除歧視日與台灣ICERD國家報告初次國際審查

  每年3月21號是《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提醒我們種族平等的重要性以及世界各地為消除種族歧視仍須持續做出努力的一日。64年前的這一天,在南非沙珮維爾,警察開槍殺害69名參加反對種族隔離《通行證法》和平示威的人。這場大屠殺引起國際社會對種族歧視、種族隔離等殘酷行為的關注,並影響全世界採取行動反對種族歧視,更促成聯合國大會1966年建立《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三年後,《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縮寫為ICERD)正式生效,為在國際範圍內消除種族主義的信念與目標奠定了基礎。自此之後,全球已有182個ICERD的締約國,並且許多國家已廢除種族主義的法律與慣例。

  如今台灣雖非聯合國會員國,但早在我國退出聯合國前即批准與正式成為ICERD締約國,並且在2014年確立其國內法效力。然而,台灣政府至今仍尚未落實ICERD,種族主義和種族歧視相關的問題依然存在。根據人約盟與夥伴團體於2023年提交的ICERD平行報告,台灣仍有許多政策上的問題阻礙種族平等。

  首當其衝的即是原住民族,即使《原住民基本法》施行快二十年,台灣的原住民及其族群依然面臨著社會與政策上的歧視。例如,2016年總統就職典禮上展演的台灣歷史劇碼,對於原住民族的描述是「粗獷而草莽」;又例如,2023年在高中及大學校園分別出現針對原住民族的歧視言論像是「烯環鈉」、「火冒4.05丈」。在政策層面,台灣地方政府多次侵犯原住民族自決權;台東縣政府進行之「台東縣台東市知本健康段設置太陽能發電設備及教育示範專區標租計畫」代表著明顯的例子。台東政府欲開發台東市知本健康段土地為太陽能發電設備及教育示範專區,未事前與部落諮商取得同意及進行招商程序,並且在整個過程中無視部落的抗議與擔憂,侵犯部落權益。該事件凸顯台灣政府對原住民族,並未制定包含諮商同意在內的有效制度,以確保政策制定有效取得原住民族諮商同意,並盡可能不侵害原住民族權益。

  除了原住民族以外,移工也是經常遭受政策制度與社會歧視的影響。截至目前為止,來台藍領移工最沈重的負擔是仲介公司收取的高額仲介費,然而,台灣政府尚未採取任何得以有效處理「高額仲介費用」問題的措施,政府設置的「直接聘僱聯合服務中心」效果十分有限且無法有效克服仲介的沉痾。除此之外,來台移工們其他常見的問題包括對雇主幾乎完全依賴、轉換雇主受限制、無證勞工面臨權利盡失、執法機關面對移工帶有偏見執法等等問題更不在話下。

  來台之尋求庇護者也佔種族主義政策受害者的很大一部分。例如,自從《入出國及移民法》第16條2016年修正以來,2009年以後入台之藏人,以及2009年前入境無法取得蒙藏委員會(已裁撤)身分認定者,再也無法透過《入出國及移民法》取得合法身分。此外,從敘利亞逃到台灣的庫德人正面臨類似的遣返問題;根據人約盟的ICERD平行報告,「台灣政府完全無視女性當事人提出之安全疑慮:包括敘利亞當權者視庫德族為敵人;身為女性,在敘利亞容易淪為暴力與性攻擊的對象」。根據《消除種族歧視公約第30號一般性意見》第27段,政府要確保非公民不被遣返或移送至有遭受嚴重踐踏人權危險,包括有遭受酷刑和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危險國家或領土。以上的例子均構成違反ICERD的政策與措施。

  為了改善台灣種族歧視的現況,法律干預是必需的。為了讓法律、政策倡議工作更有所本,人約盟與其他民間團體積極參與今(2024)年4月將進行ICERD初次審查。現已提交民間平行報告與平行回復等書面資料,並正隨內政部移民署時程規畫進行會議報名,用以在國際審查會議現場與國際審查委員展開建設性對話、提供有裡有據的民間觀察與建議方向,以期協助國際審查委員作出一份對台灣落實消除種族歧視大有助益的結論性意見。國際人權公約與標準的實踐高度仰賴各國政府的落實與公民社會的參與,我們真心希望台灣獨有的審查模式將有助於台灣的法規政策符合國際間包含種族平等在內的標準,亦進一步使台灣成為人人享有平等權利和公平待遇的國家。

 

撰稿|羅澐熙,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實習生 (美國國家中文領航計畫)
編輯|江孟真,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辦公室主任

 

更多資訊:

 

圖片來源:Cedar Africa Group、Canva